李恪使用全部水雷擊沉了一艘英吉國的鐵甲戰艦,並告知對方,如果不投降,將擊沉所有的英吉國戰艦,但實際上此時李恪已經沒有水雷可用了,因為他所制造的水雷,單顆並不足以對英吉國的戰艦造成損傷。
不過李恪最終還是成功震懾住了英吉國的剩余戰艦,並且最終向李恪投降。
李恪由此獲得了英吉國的鐵甲戰艦,並且通過自己的知識將九艘鐵甲戰艦進行改造,換裝大口徑艦炮,並且又對戰艦的動力系統進行升級,由此使九艘戰艦不但火力更強大,且動力更足。
李恪知道,英吉國絕不會善罷甘休,勢必會在不遠的將來,興兵來討伐,所以必須要盡快增強自己的實力才行。
在隨後的數個月裡,李恪不但將大興一式衝鋒槍進行了優化,而且還順利的研制出了馬克沁重機槍以及通過英吉國的榴彈炮,仿制出了大量的同類型和更大口徑的榴彈炮,並逐步列裝部隊。
同時,在經過了幾個月的消化和安撫之後,李恪已經初步的吃掉了陳國,並且通過自己的手段,逐漸將陳國國內的不安定因素全部干掉。
並且在經過反復權衡之後,李恪決定更改國號和遷都至建康。
最後又在國內的局勢基本穩定之後,李恪下決心,一舉平定東方最後一支反抗自己的力量--金國。
李恪興兵八萬,兵分三路討伐金國。
裝備了大量先進武器的大夏軍隊,一路勢如破竹,只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就將金國軍隊悉數殲滅。
然後,就在最終准備攻打金國上京之時,一件出乎李恪意料的事情卻出現了。
就在即將城破的最後時刻,完顏宗弼竟然將蕭鐸平給推了出來。
原來,蕭鐸平並未死掉,當時護送蕭鐸平突圍的隊伍雖然全部被殲滅,但是當時奄奄一息的蕭鐸平卻被完顏宗弼悄悄命人帶走了,並且讓羅斯國的醫生給蕭鐸平進行可治療,並最終奇跡般活了下來。
完顏宗弼此時准備用蕭鐸平,換自己一條生路,只要李恪願意放過他,他將帶領自己的部族遠走羅斯國。
看著“死而復生”的蕭鐸平,李恪幾乎沒有任何猶豫就同意了對方的請求。
蕭鐸平是為了自己險些身死,自己又有什麼理由拒絕完顏宗弼的提議?
最終,李恪徹底將金國吞並,並且將大量的金國人口分散內遷到國內的其他區域,並且准備用時間,徹底的將這些金國人同化掉。
而後,在蕭鐸平的促進之下,契丹各部族最終也同意了加入大夏。
由此,李恪徹底統一了整個東方,並且領土是過去強盛的大夏的一倍還多。
也就是在這時,出使西方的吳春河也回來了,並且給李恪帶來了大量關於西方的情報。
李恪這也才對西方有了初步的認識。
按照吳春河帶回的情報,西方國家大體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列強國家,由六個強大帝國組成,分別是英吉國,法蘭國,羅斯國,意國,普國和西國。
這些國家的國力最強,同時國內的工業化程度也更高,軍隊最龐大,且裝備水平也更高。
第二部分,則是諸大國,這些國家的總數約有十幾個,他們的國力大體不如列強,工業化和軍隊也遠不及列強國家,而且因為列強國家對技術的封鎖,這些國家的裝備水平與列強也差了一大截。
很多國家最終只能依附於列強國家生存,才可以保證自己不被吞並。
之前李恪擊敗的柔然帝國就是這樣的國家。
按照吳春河帶回的情報,柔然帝國過去是依附於普國的一個附屬國,但是由於普國在與羅斯和英吉國的交戰中失利,導致元氣大傷,如此也就沒有能力再去保全附屬國,羅斯國也是趁著這個機會,公然對柔然帝國發起了侵略,並最終導致了柔然人的舉國東遷。
而西方國家中的第三部分,則是殖民地。
這些國家,大體與十年前的東方無異,基本上還停留在冷兵器時代,幾乎沒有工業化。
所以,當列強國家的大軍殺到之後,這些國家幾乎沒有絲毫的抵抗能力,很快就被征服,並且成為被列強國家搜刮的對像。
不過,由於目前可以進行瓜分的殖民地已經幾乎為零,那六大列強向外拓展的空間已經沒有,所以在近幾年中,六大列強中互相的征伐也逐漸頻繁起來。
而且在交戰的過程中,諸列強也逐漸結成了同盟。
例如,英吉國此時就與羅斯國、意國和西國結成了同盟,共同對付另外的法蘭國和普國。
並且因為實力差距過大,法蘭國和普國已經快要支撐不住了。
而這一次,在吳春河出使了這兩國之後,他們忽然發現,在遙遠的東方,竟然還有一個實力如此強悍的國家。
所以兩國便動了與李恪結盟的想法,並且兩國的皇帝也正式以親筆信的形式,向李恪條陳了與對方結盟,對方可以給李恪的好處。
隨後李恪又向吳春河了解了一下普國和法蘭國的國力以及工業水平如何。
讓李恪興奮的是,這兩國的工業水平竟然比羅斯國和英吉國還要高一些。
在與蘇洵等人進行商議之後,李恪最終決定,同意對方的結盟申請。
但條件是對方必須給大夏援助一系列的重工業項目以及成套的造船設備,以及數艘鐵甲戰艦。
而作為交換,李恪也會給對方提供自己的馬克沁重機槍的設計圖紙和更為先進和高效的蒸汽動力火車的圖紙。
隨後李恪的消息以最快的速度被傳遞給了普法兩國,兩國君主在進行了商議之後,最終同意了李恪的請求。
最後,三方達成同盟條約,並且普法兩國的工業設備以及戰艦也紛紛抵達大夏,同時,李恪向派出了上千名留學生前往兩國,研習現代工業。
隨後李恪開始在大江的沿岸州府進行這些設備的裝配。
同時,李恪也開始命人在全國的範圍內進行石油的勘探,和內燃機以及車輛的研發。
經過幾個月時間的組裝和調試,這些普法兩國援助的工業項目逐漸開始運行。
同時,李恪命人勘探石油的事情也有了結果,勘探隊在太原附近發現了大油田的存在。
隨後李恪開始籌備建設鑽探以及石油冶煉的設備。
同時,李恪也開始將自己設計的戰列艦圖紙,交給造船廠進行建造工作。
不過此時,西方傳來消息,大戰已經打響,普法兩國催促李恪迅速派出軍隊前往西方進行支援。
李恪最終派出了一支五萬人的支援軍,由李政率領前往西方戰場。
由於大夏軍隊裝備的重機槍和榴彈炮的數量還不多,所以在初次與西方列強交戰之後,大夏軍隊損失不小。
而且西方列強的軍隊素質也根本與過去大夏軍隊遭遇的軍隊完全不同,他們更加強悍,且戰鬥意志更強。
所以在登陸西方的前幾個月時間,大夏軍隊取得的戰果並不大。
無奈之下,李恪只能再派出兩萬軍隊前往支援。
就這樣,戰爭一直持續了長達一年之久。
隨著大夏軍隊的裝備逐漸提升,且軍隊也逐漸適應了高烈度的戰爭,所以戰爭逐漸走向了僵持。
但即便如此,大夏也陣亡了足足三萬士兵。
不過在統一了大江南北之後,李恪便在第一時間進行了軍隊的擴建,最後直接將陸軍的總兵力擴充到了四十萬,海軍的總兵力擴充到了五萬。
而經過這一年多時間的訓練和准備,這幾十萬大軍已經具備了戰鬥力。
而且此時這些軍隊也已經裝備了大量的先進武器。
同時,李恪內燃機的開發也已經有了很大的進展,初代的樣機已經可以穩定的運行,且車輛的開發也已經進入到了最後的階段。
且大夏的第一艘戰列艦也已經建造了大半,其不但擁有更堅固的裝甲,且火力也是英吉國鐵甲戰艦的數倍,預計在過一年多時間,戰列艦便可以形成戰鬥力,並開赴戰場了。
隨後,李恪再次向西方增援十五萬軍隊,只不過這一次他選擇從兩個方向上向西方進發。
一路五萬軍隊從原本的水路進發,二路十萬大軍則是從之前羅斯人從陸路前往東方的道路,一路向西,直接從背後捅羅斯人一刀。
李恪的計劃果然奏效。
因為此時羅斯人的主力部隊全部都在西線正面硬剛普國,他們根本想不到,會有一支軍隊,從自己的背後突然殺出。
最終這十萬大夏軍隊一路勢如破竹,僅用三個月時間,就已經兵臨羅斯國國都城下。
此時,由於另外的五萬大軍也已經抵達了戰場,並且從西線猛攻羅斯國,兩路夾擊之下,羅斯國很快就招架不住,最終在國都城下簽訂了退出同盟,並且撤兵的條約。
西線壓力瞬間消失,隨後普法兩國連同大夏的近二十萬大軍的迅速向著東線戰場猛撲。
突然壓力激增,東線的幾國頓時支撐不住,很快就發生了潰敗,並且提出了和談的請求。
大戰打了一年多,且大部分的戰事都是在普法兩國的領土上打的,所以兩國早就已經是強弩之末。
最終在普法兩國的提議之下,李恪也同意了停戰的請求。
而李恪最終之所以選擇停戰,一來是此時大戰大了一年多,且初定的大夏因為采取了大量的優惠政策,所以國內財政可用的資金也已經瀕臨耗盡。
且因為死傷了數萬士兵,大夏國內也已經暗流湧動起來。
所以即便現在李恪想繼續打下去,現實條件也已經不允許了。
最終,李恪也同意了停戰。
但是,那四國必須向自己賠償大量的賠款,以及工業設備。
最終,在四國同意向大夏支付八千萬兩白銀,十四條最先進的工業生產線和一個港口的建設之後,李恪在停戰的協議上簽了字。
隨後,李恪用這八千萬兩白銀的賠款,開始繼續推進自己國內的建設以及各種工業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