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城內百姓的踊躍報名,所以三千名士兵很快就募齊了。
而士兵有了,訓練便也很快提上日程了。
訓練士兵這種事李恪並不在行,而且實際上在大魏也有著一整套練兵的章程。
簡單歸納一下,實際上主要就分為三項,一是鍛煉士兵的體魄,也就是讓士兵體能跟得上,畢竟此時打仗不是後世那種熱武器對抗,現在的打仗,都是一刀一槍的拼殺,看的是誰的力量大,身體壯,能耗得住。
如果你的體能可以保證自己可以拼殺兩個小時,而敵人的體能只能拼殺一個小時,那最後自然就是你的勝利了。
第二則是訓練搏殺的技巧,主要就是教授士兵一些簡單又有效的殺人搏殺手段。
實際上古時候的戰場拼殺並不像後世影視劇中的你一刀我一槍,戰場上比的是誰下手穩准狠,最好是能瞬間斃敵,否則死掉的就可能是自己,都性命相搏了,誰跟你婆婆媽媽,講仁義道德。
所以傳授的很多辦法,實際上非常毒辣且陰損,但這些招數雖然看上去不夠體面,卻是實實在在的實用。
而最後,則是訓練士兵的膽魄和果敢了。
畢竟上了戰場是要廝殺的,如果一看到敵人就嚇得魂飛魄散,那不用敵人來打,自己就先潰不成軍了。
所以古代練兵,鍛煉士兵的膽氣也是極其重要的一環。
只有練就了泰山崩與前而面不改色,見到敵人先不是膽怯而是篤定如山,甚至表現得興奮嗜血,那仗還沒開打,首先你就在氣勢上先壓過了對方一頭。
可以說,大魏的這些練兵手段已然算是全面且有效了。
至於後世的一些穿越小說中所說的,穿越至古代練兵要訓練士兵的令行禁止,實際上卻都只是不太了解古代的練兵制度罷了。
在許多人看來,古代的士兵軍紀渙散,執行力低,實際上這都是後人的臆想。
事實上古代對於士兵的紀律和執行力要求,並不比後世的現代軍隊低多少,甚至許多律例的苛刻程度,都要遠超後世的想像。
例如著名的“十七條律例、五十四斬”就是個例子。
古代的為了約束軍隊,對於違反紀律的士兵輕則杖責,重則砍頭。
而後世看到那些所謂的當兵的搶掠百姓,則大部分是對潰兵與散兵,首先這些士兵在戰場上潰散就已經是重罪,自然也就不在乎再繼續犯上幾條擄掠的罪行。
而且古代交戰區附近一般也形勢混亂,就算是潰兵行一些擄掠之事,也多半不會被知曉。
所以,李恪索性就直接把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來辦,就讓齊如松全權負責練兵的事宜。
而他給對方設定的目標也很簡單,只要最後能交給自己一支上陣不膽怯,戰時能像獅子看到綿羊一般發狂、嗜血,而且無論戰時還是平時,都能服從命令,唯自己命令是從的軍隊就可以了。
練兵這邊暫且就這樣了,李恪就算是想過多參與也無從著手。
而隨著冶鐵高爐的完工,很快煉鐵的事情也讓李恪有些顧不得其他事情了。
現在對於李恪而言,煉鐵已然算是重中之重了。
畢竟,接下來可能到來的守城戰需要大量的鐵來制作武器裝備,而將來昆陽的各種工業發展和李恪的各種計劃,更是需要大量的鐵。
所以,自己那冶鐵高爐能否成功的出鐵水,也就顯得尤為關鍵了。
按照理論來說,李恪的冶鐵高爐想要煉制出鐵水是完全沒有問題的,但最關鍵的問題在於,李恪的一切,都只是在理論上行得通。
他也只是知道這冶鐵高爐如何建造,又如何運行,但現實運作時,究竟會不會出現什麼問題,李恪也不知道。
懷著忐忑的心情,第一爐鐵終於開始煉制了。
在過去,想要將這一爐鐵礦石煉成哪怕是海綿狀鐵塊,也需要少則三四天的時間。
但李恪的冶鐵高爐因為有焦煤與熱鼓風爐,還有灰石作為還原劑的加持,無論是溫度還是還原效率都大大提升了。
以至於最後僅僅只是開燒了一天半時間,高爐底部的出鐵水口級已經開始流出鐵水了。
看到這一幕,李恪總算是長長的松了一口氣,有了這緩緩流淌而出的鐵水,李恪心中的壓力也頓減大半。
而出鐵水後,很快李恪最近將高爐冶鐵隊、水力鍛造工坊還有城中鐵匠臨時組件起來鋼廠就開始運行起來了。
首先,流出的鐵水先是被倒入事先准備好的模具當中,使其冷卻成大小二斤左右的鐵錠。
隨後冷卻完成的鐵錠就被送往水力鍛錘車間開始加熱鍛打,祛除鐵錠中的碳元素,將生鐵加工成鋼,亦或者熟鐵,再由熟練鐵匠加工成附和規制的盔甲或者兵器。
一切似乎都開始步入正軌了,李恪也開始滿懷欣喜的等待著第一批盔甲和武器的出爐。
然而,讓李恪沒想到的是,這第一批盔甲和武器,最終竟然還是出問題了。
這天,李恪本在王府中休息,蘇洵便急匆匆的闖了進來,進門後二話不說,直接就對李恪道:“殿下,武器工坊那邊出問題了。”
此時齊如松也在向李恪彙報練兵事宜,聽聞此言,李恪也只是與齊如松對視一眼,便二話不說,直接就跟著蘇洵出門直奔武器工坊而去。
很快,三人到了工坊,蘇洵便將一只打造好的鐵質頭盔給李恪看。
李恪拿著頭盔仔細看了又看,卻並未發現其中問題,不由得問道:“蘇老,這頭盔不是挺好的?究竟怎麼了?”
蘇洵卻是眉頭緊鎖,隨後便將那頭盔放在一旁的木案上,接著拿起一旁的一只鐵錘,直接對著那頭盔就砸了上去。
只聽“嘭”的一聲,出乎李恪預料的是,蘇洵這一錘下去,竟然生生將那頭盔給砸出了一個大洞。
李恪頓時一驚。
“這……怎麼會這樣?這頭盔怎會如此的不堪一擊?”
蘇洵無奈的搖頭道:“老夫也不知,但這樣的頭盔,即便下發給士兵,也只能當成擺設,這只是一榔頭便打穿了,若是敵方箭矢射來,豈不更是分分鐘要了士兵的性命?”
這點蘇洵就算不說李恪也知道,顯然這樣的質量,壓根就不可能出廠配發。
就在這時,一旁的齊如松頓時勃然大怒,直接抽搐腰間佩刀,指著一旁的幾名鐵匠便大吼道:“一定是你們這些鐵匠在制作兵器盔甲時偷工減料了,你們簡直就是找死!”
齊如松拔刀的一瞬間,現場的十多名鐵匠頓時就被嚇得撲通一聲跪了下去,旋即磕頭如搗蒜一般求饒道:“將軍啊,我們可不敢偷工減料啊,我們每一件盔甲和武器都是在盡心盡力的制作,不敢有半點的馬虎啊。”
“然而最後為何會如此,我們也是不知啊。”
另一名鐵匠也趕忙附和道:“是啊軍爺,其實我們過去制作兵器和盔甲時也是如此,而且這盔甲和武器有良品有劣質品其實也算正常的,畢竟,每一名工匠的經驗不同,制作出來的東西自然也有所不同了。”
“哼,還敢狡辯?我看你們是真的不想活了!”
說著,齊如松便忽地持刀向那鐵匠近了一步。
然後就在他舉刀要斬落時,忽然一道聲音傳來,直接叫住了他。
“齊指揮使,住手,這事情或許真的不關他們的事。”
說話的是李恪,此時他正在仔細端詳著那只被蘇洵輕易砸碎的頭盔。
隨後他繼續道:“而且我已經知道問題出在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