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恪聽完二人的話,也微微思考了一會,隨後道:“好,那就按照李政說的吧,這一次我軍只派出一個團的兵力。”
“我軍先從水路出發,大軍抵達平州後走陸路北上,先停駐在契丹境內,靜觀其變,隨後再決定是否參戰。”
聽完李恪的話,蘇洵和李政皆是互相點頭,隨後便准備告退後各自回去准備。
但就在這時,他們二人卻忽地聽到李恪道:“不過,這一次,朕打算御駕親征!”
聽到這話,蘇洵和李政頓時就愣在了原地。
二人仿佛是聽到了什麼可怕的事情一般,紛紛互相看了看,接著便齊聲道:“陛下,此萬萬不可啊!”
“這羅斯人的實力如何我們尚且不清楚,而且這一次我軍只派出了一個團參戰,人數不多所以並不能十足的保證陛下的安危啊!”蘇洵連忙道。
李政也趕緊勸阻道:“是啊陛下,此戰我軍遠離本土作戰,變數很大,所以臣請陛下收回成命,若是陛下不放心,讓臣親自率領一個團前往就是,陛下斷然不能親自前往啊!”
顯然這二人的反應,早就在李恪的預料當中。
所以他最終只是淡淡笑了笑,最後慢條斯理道:“你們多慮了。一來,這一次我軍究竟會否參戰還兩說,二來,就算是最終參戰,又不只是我軍孤軍奮戰,還有契丹和金國的軍隊呢,所以最終的勝敗並不會有太大的懸念。”
接著他表情凝重幾分,繼續道:“而且,這一次朕之所以要親自前往,實則也是想親眼看看,這西方列強的軍隊,究竟如何,並且看看他們的作戰打法與我們有何差別。”
“正所謂知彼知己方能百戰不殆,這樣大好的機會,朕如何能夠放棄?自然要好好把握機會,盡可能的將這西方列強的軍隊,研究個透。”
“朕也和你們說過,我們與這些西方列強之間,絕無和平的可能,互相交手是遲早的事情,所以我們必須利用要一切可以了解他們的機會,把他們都搞清楚,我們才可能在未來與這些西方人交戰時,獲得更大的勝算。”
“但是陛下,既然如此,也不應該由陛下您親自前往啊,讓臣代陛下前去就是了!”李政連忙跪地抱拳道,“臣懇請陛下收回成命!”
然而,這一次李恪似乎是已經下定了決心,只是堅定的搖頭道:“不行,這一次朕必須要親自前往,何況現在大戰在即,軍隊的訓練和部署還需要你來做,你去了,剩下的工作誰來做?”
最後李恪一錘定音道:“你們都不要說了,朕已經做得決定,沒有人能夠左右,你們退下吧。”
李政似乎還是多說什麼,就忽地看到蘇洵嘆息著衝他搖了搖頭。
很顯然,李恪的性格,蘇洵要更加清楚。
他已經做出的決定,沒有人能夠左右。
很快二人就都退出了養心殿。
“蘇老,這一番前往金國是很危險的啊,我們必然要極力勸阻陛下啊!”
蘇洵卻只是苦笑道:“難道陛下的性格你還不了解嗎?你覺得,他已經做出的決定,是你我所能夠左右的?”
蘇洵又搖了搖頭,道:“現在我們能做的,就是盡可能的給陛下做好准備,確保陛下萬無一失。”
李政也嘆息了一聲,想了想後,道:“那好吧,既然如此,那就只能派出第一師第一團了,這是咱們過去燕雲軍的老底子,也是目前我們最精銳的一個團了。”
“派他們去,一定可以保證陛下周全。”
蘇洵微微點頭:“嗯,這個你比老夫在行,派出哪支軍隊,你定奪就是了。”
頓了頓,蘇洵忽地又道:“不過,除了這個,老夫還有一件事想要與你商議。”
李政一怔,好奇的問道:“蘇老還有何事要與我商議?蘇老請說。”
“陛下現在業已二十有六,且目前也已經榮登大寶,但陛下目前後宮之中莫要說皇後,就是一個妃嬪都沒有,這無論是對於陛下而言,還是對我大魏而言,顯然都不穩妥,所以老夫准備上奏,請陛下選妃,亦或是立後。”
“目前老夫已經與一眾文官通了氣,至於武官這邊,還請李帥能夠幫著說上兩句。”
“畢竟這件事事關我大魏的百年基業,還請李帥能夠多使使勁啊!”
聞言,李政先是一愣,但旋即就重重地點頭,道:“蘇老放心,李政定當竭盡全力!”
一邊說著,李政一邊向著蘇洵重重地一抱拳。
蘇洵也連忙回禮:“那老夫就此拜托了!”
說罷,二人便各自離去了。
時間很快就到了第二日。
李政一大早就前來彙報,稱用於北上的軍隊已經集結完畢,並且向李恪告知了,自己集結的軍隊,乃是目前魏軍當中最精銳的一個團。
對此李恪卻也並未反對,最精銳的團最好,自己正好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好好的看看,究竟是這羅斯人的軍隊更強悍,還是自己的軍隊更勇猛。
看一看自己手底下最強的軍隊,與他們的軍隊,究竟孰強孰劣。
而在集結完軍隊後,李恪也開始做起了准備。
不過他也只是命人給自己攜帶一些必要的衣著,和一支望遠鏡,一支之前命人專門給自己制作的手槍。
而同時,李恪還命人將之前自己在宮中的工坊裡制作的三十多支衝鋒槍全部帶上。
李恪在自己宮中工坊中制作出衝鋒槍的那天,他先是命人將剩余的材料全部用於加工零部件之外,後來李恪又命人再次准備了一些材料,馬不停蹄的又加工了二十多支衝鋒槍。
雖然這衝鋒槍並未完成試槍,並不知曉其穩定性和具體的性能。
但是李恪覺得,沒有比戰場上更加適合測試一款槍的優劣了。
所以他直接命人將所有制作好的衝鋒槍全部攜帶上,同時又命令泰原的子彈工廠在將衝鋒槍子彈制作出來後,直接就送往北方。
自己要在戰場上親自試驗一下,這衝鋒槍的性能如何。
不過,與此同時,李恪還想到了一個十分關鍵的問題,那就是這衝鋒槍自己還沒有命名呢。
不過很快,一個名字就浮現在了李恪的腦海當中。